游客发表
當你漫步在這裡,會發現兩旁的店面多半鐵門深鎖,但從街區上方完美包覆的遮雨棚,不難想像這裡過往熱鬧的景象。
軍政府遂採取阻擋人民自發的救災活動。克欽族認為中緬掠奪克欽人的資源,密松大壩更意圖破壞他們的生存環境與傳統文化,加上緬甸政府的開發案從未使其獲利,因此他們誓死反對,最終逼使密松大壩案擱置。
創立者奈溫茂的雙親曾為緬甸國防大學講師,許多軍政府成員為其學生,因此瑞曼將軍等軍政府改革人物均私底下向他們尋求改革方案。許多人相信,這背後是登盛政府和軍方在幕後支持操作,用以打擊翁山蘇姬。人們自幼吸收且相信這些言論,加上歷史情仇而深信不疑。軍政府明白,與翁山蘇姬和解將帶來外援。而他認為,如果這三股力量被調和,緬甸才會有真正的和平。
然而,2000年後科技發達,軍政府無法再掩蓋暴行,消息迅即傳送出去,引發人們的公憤,佛教信仰更使人們相信惡有惡報,因此2008年納吉斯風災被視作天罰。但很遺憾,緬甸社會並沒有如他們所想,去抵制「種族與信仰」的仇恨牌。這表示高度組織和階層化的社會,以及由神職人員來傳授和維繫的宗教,都能夠擴散。
這些回饋可以是減少社會內部的暴力事件、保護他們免受外侮,或是建設更多公用設施。戴蒙(1997)主張,在酋邦社會中, 思想和宗教的功能在於對財富重分配、統治權以及戰事合理化。即使是獨身的神職人員,他們不能(或至少不該)傳遞他們的基因,他周圍的人也能因為有所牽連而獲致權力。換句話說,不需要神職人員、不課稅、不建造雄偉建築的宗教就會處於劣勢。
這意味著讓人更傾向於擁有宗教信仰和宗教行為的基因。我們知道,女性喜好地位崇高的男性作為配偶,這些男性會留下較多後代,可能是娶較多妻子,也可能是與其他女性擁有非婚後代。
迷因可能透過幾種方式來影響基因。例如,宗教通常會有飲食禁令,避免信眾食用可能受到汙染的食物,也反對亂倫以及其他具風險的性行為,鼓勵信眾建立大而保護周延的家庭。這些宗教行為幫助人們獲得更多配偶,因此任何驅使他們更敬虔的基因就會蓬勃發展。因此我們猜測,早期人類宗教大概就像這樣。
我們對他們的宗教信仰只能猜測,但至少埋葬儀式代表他們具有某種對來生的概念。20 世紀初,這種概念被用來解釋各類有可能有利於族群或社群的行為,而生物學家通常愛用「族群適應」或「物種的好處」來稱呼,卻沒有設想可能的運作機制。在我們過去,宗教行為的遺傳控制變因可能和現在一樣多,甚至更多。族群選擇的整體概念擁有令人困擾的歷史,並且飽受爭議。
喬治.威廉斯(George C. Williams)在其經典著作《適應與天擇》(1966)中指出了其中的錯誤,例如自私的個體有可能一直沉浸在利他的族群中,利用他人來達到自我繁衍的目的。這些作者全都認為,宗教若非提供了基因優勢,就是某種提供了基因優勢之物的副產品。
一如其他許多心理學變因,即便今日,宗教性依然被認為具有遺傳成分。酋邦中的人民能接受自己的財富被取走,一如現代社會中的人民接受課稅,只要能從中獲得回饋。
共同演化的問題是,宗教是否在演化過程中影響了基因? E. O. 威爾森(1978)把宗教視為他嶄新的社會生物科學的挑戰,並思索宗教信仰能透過什麼方式提供基因上的優勢。宗教迷因因此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「迷因」被提及約50萬次,但這個數字高得離譜,顯然是跟其他縮寫字以及法文的même(甚至)搞混了。我覺得十分有趣,於是晚餐後便對著我同事模仿了這個動作。甚至還出現了新的「宗教」(哈哈,我自認為的),稱為「病毒教會」,裡面羅列了自訂的罪行和德性,還有自封的守護聖人(聖達爾文,被冊封為「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迷因工程師」), 我還震驚地發現有人引用了「聖道金斯」。這還是地方口音,甚至在更長時間尺度下不同語言存在的原因。
這與基因在世代中的縱向傳遞,以及病毒的橫向傳遞,至少能進行表面上的類比。你的學生不會剛好是姓某某某吧?」我嚇了一跳,全被他說中。
她的父母都是哲學教授,也是維根斯坦的忠心追隨者。現在,就如蘇珊.布拉克莫告訴我們的,《牛津英語詞典》現在已收錄了這個定義: 迷因(meme),文化中被認為會經由非遺傳的方式,尤其指透過模仿,來傳遞下去的一項元素。
雖然我後來的模仿是開玩笑的,不過我還是把自己納入這個動作的第四代傳遞者。同事看了之後立刻說:「這是維根斯坦的動作啊。
朋友大笑說:「我就知道。布魯奈是深受我們喜愛的導師,而且我才剛結束跟他的導談會面,從他那裡過來。文:理查.道金斯(Richard Dawkins) 原文書推薦序 大學時期,有一回我和朋友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午餐排隊時聊天。基於同樣原因,宗教會隨著家族續存,而非每一代自行重新選擇。
每當她被問及需要深思的問題時,總會緊閉雙目,把頭垂到胸前,動也不動地持續半分多鐘,然後才抬起頭來,張開眼,聰慧而流利地回答問題。《牛津英語詞典》的編輯決定一個詞何時該納入字典所採用的合理判準是:該詞要在不需說明其定義的情況下廣受使用,使用時也不被認為是在造詞。
然而,把模仿視為人類心智演化、人類大腦爆炸性擴增,甚至出現自我意識概念的主要理論基礎,這個認定真的可靠嗎?模仿會是我們祖先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的關鍵嗎?我從不這樣認為,但蘇珊.布拉克莫在本書卻提出強而有力的理由來支持這個論點。他越聊越覺得我古怪有趣,便問道:「你跟彼得.布魯奈共事過嗎?」我確實認識布魯奈,但我不知道我朋友是怎麼知道的。
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某種特定語言而非其他語言的。而維根斯坦的動作又是從何而來的呢? 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,尤其是父母、類似父母角色的人,或是我們仰慕欽佩的人。
人們說話談吐會比較接近自己的父母而非他人的父母,也是因為模仿。1976年,「迷因」(meme)一詞出爐,之後越來越多人採用這個名詞,來指稱這個假定的基因類比物。在「迷因的」這5042次之中, 90%以上沒有交代該詞的來源,表示該詞已符合《牛津英語詞典》的收錄判準。網路上進一步搜尋發現有個新的網路論壇「alt.memetics」,過去一年就新增了12000則貼文。
我在寫下這段文字時,也就是1998年8月29日這天,上網快速搜尋了一下。你講話就跟他一樣,連聲音都跟他一樣。
姑且先不預設這項類比的成效是否卓著,如果我們想要談論此事,最好要給這個可能在傳遞字詞、想法、信念、舉止、時尚扮演基因角色的東西一個好名字。網路上還有許多跟迷因相關的文章,如〈新的迷因〉、〈迷因,反迷因〉、〈迷因學:一種後設生物學體系〉、〈迷因,傻笑的呆子〉、〈迷因、後設迷因,以及政治〉、〈人體冷凍技術、宗教和迷因〉、〈自私的迷因以及合作的演化〉、〈迷因發展流程〉,還有單獨的網頁〈迷因學〉、〈迷因〉、〈C迷因連結〉、〈網路上的迷因理論學家〉、〈本週迷因〉、〈迷因中心〉、〈阿庫特迷因工作坊〉、〈迷因學的相關指引和簡短介紹〉、〈迷因學索引〉以及〈迷因園藝網〉。
形容詞「迷因的」(memetic)範圍就明確多了,被提及5042次。「硬拗高手」(spindoctor)被提及1412次,「弱智化」(dumbing down)3905次,「劇情式紀錄片」(docudrama)2848次,「社會生物學」(sociobiology)6679次,「災變理論」(catastrophe theory)1472次,「混沌的邊緣」(edge of chaos)2673次,「東施效顰者/愛學又學不來的人」(wannabee)2650次,「陸文斯基醜聞」(zippergate)1752次,「小鮮肉」(studmu_n)776次,「後結構的」(poststructural)577次,「延伸的表現型」(extended phenotype)515次,「擴展適應」(exaptation)307次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